中新网北京12月4日电 (张伟帅 张素)“智慧养猪”怎么养?“人工智能(AI)医生”有多厉害?全球第一幅AI画作价格几何?……近日举行的一场“追星就追科学家”校园公益科普活动上,未来论坛青年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张娅带领学子们探索AI奥秘。
近日举行的一场“追星就追科学家”校园公益科普活动上,未来论坛青年科学家张娅带领学子探索AI奥秘。未来论坛供图。
本次讲座中,张娅围绕“AI技术及发展、现状、应用”等问题,从“AI的前世今生”“AI的基本概念”“AI的应用实例”“AI与社会伦理”不同维度展开论述,带领赣州市阳明中学(赣州市第三中学阳明校区)的学子们进入“AI世界”。
“或许很难想象,人类在公元前8世纪就有了关于智能的想象。”张娅引用古代著作说,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工匠之神”赫菲斯托斯用黄金打造了一批机械女仆;而在另一部作品《阿尔戈英雄纪》中,赫菲斯托斯制造出了“杀手机器人”……
谈及如今生活里的AI场景,张娅举例说,除了常见的自动驾驶、无人仓库之外,还有农业领域的“智慧养猪”、工业领域的“安全巡逻机器人”、医疗领域的“智能影像医生”等。
“大家猜一猜,全球第一张AI画作卖了多少钱?300万元人民币。”张娅说,从音乐创作到视频增强,再到艺术创作,AI技术不断创造价值,特别是ChatGPT更是让人们感受到AI如何“智慧涌现”。
“追星就追科学家”校园公益科普活动12月1日走进赣州市阳明中学(赣州市第三中学阳明校区),图为学生踊跃提问。未来论坛供图。
在互动环节,有同学提出“人工智能是否会引发社会矛盾,有些工作岗位会否被替代?”的问题。张娅对此表示,随着AI更加快速发展,一些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或许会被其替代,但需要判断力、创造力、高情商等人类特有技能的工作,至少未来10年内,人类都不会被AI替代。
“追星就追科学家”校园公益科普活动由未来论坛与科大讯飞联合发起。“希望通过系列活动,让孩子们与‘全球最顶尖的大脑’对话,掀起尊重科学、崇尚科学、探索科学的风潮,在同学们人生早期阶段树立榜样力量。”科大讯飞江西赣州城市经理刘鹏出席本场活动时说。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期间,青少年们观看了未来科学大奖获奖人的纪录片,进一步了解科学家的人生经历、获奖科研成果及其在科学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张娅代表未来论坛向学校赠送《“未来”科学家》系列丛书,勉励学子培养科学思维方式,永葆科学好奇心。(完)
中新网昆明12月4日电 (黄兴鸿)“我喜欢佤族织锦,这些年一直进行培训、创新、推广等活动,并带动一批群众实现增收,心里特开心。”12月4日,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的李宪兰如是说。
图为在李宪兰(右)鼓励、培训下,一些男子也开始从事佤族织锦工作。黄兴鸿 摄
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地处中国西南,与缅甸接壤,是《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诞生地。2021年,该县的佤族织锦技艺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出生于1965年的李宪兰是该项目的非遗传承人之一。
“我22岁到西盟从事教育工作后喜欢上佤族织锦并学会制作,退休后成立了公司和佤族织锦非遗工坊,一门心思用到佤族织锦传承保护和宣传推广上。”李宪兰介绍,佤族织锦是佤族妇女世代相传的传统技艺,织锦使用的工具是竹木制成的腰机,所用的纺线原料以棉、麻为主,色彩以黑色和红色为基本色调,其他颜色为辅助色。佤族织锦所表现的色彩和图案,涵盖了佤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佤族人民重要的民族文化标识。
图为游客挑选西盟佤族织锦产品。黄兴鸿 摄
此前,佤族织锦主要在佤族地区流行,为让佤族织锦走向更大的市场,李宪兰不断改良、创新,在保留古老的佤族织锦技艺的同时,融入更多颜色、图案等,推出一批更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产品。
近年来,李宪兰共培训西盟佤族织锦群众5000余人次,其中,一些男性受到鼓励也开始学习织锦。此外,她还帮当地织锦群众找销路,带领大家一起增收。目前,西盟创新的服装、服饰、挂件等佤族织锦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
西盟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苏艳介绍,近年来,该县不断加大对佤族织锦的政策扶持力度,截至目前培养佤族织锦技艺非遗传承人50名,建成一批培训基地、非遗工坊、新兴文化企业;培训3000人成为织锦能手,年生产佤族织锦手工成品逾20000件,人均增收逾8600元人民币。通过“非遗+产品”“非遗+文旅”,2022年以来,该县共接待游客逾75万人次,带动佤族织锦等产品销售。佤族织锦在保护传承中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正持续为乡村振兴提供动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