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12月5日电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网站报道,当地时间12月4日下午,在不到90分钟的时间里,得克萨斯州和华盛顿州的两通报警电话标志着美国迎来了大规模枪击事件的又一可怕里程碑。
报道称,这两起事件分别是美国2023年发生的第37起和第38起造成4人或4人以上死亡的枪击事件,而38起大规模枪击事件也是自2006年以来数量最多的一年。数据显示,去年美国共发生了36起大规模枪击事件。
《华盛顿邮报》网站报道截图
据报道,发生在得州达拉斯市的枪击事件共造成包括1名幼儿及3名成年人在内的4人死亡,袭击者是一名21岁的男子。该男子本应佩戴脚踝监视器,因为他此前曾被指控严重伤害他人。另一起发生在华盛顿州的大规模枪击事件造成包括枪手在内的5人死亡。
最新的数据显示,美国2023年大规模枪击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数升至197人,其中还不包括枪手。如果算上在这些事件中死亡的枪手,则又会是一个新纪录。
《华盛顿邮报》的报道指出,美国的枪击事件在近年来始终呈现上升趋势。美国减少暴力研究与实践中心(Center for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Violence Reduction)创始主任、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副教授托马斯·艾伯特(Thomas Abt)表示,该纪录是“一个可悲又可耻的里程碑,本应成为敲醒反对枪支管制的立法者的警钟,但这种可能性极低”,“大规模枪击事件增加由诸多因素所驱动,而越来越容易地获得枪支是主要原因”。
美国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犯罪学、法律和公共政策教授詹姆斯·艾伦·福克斯(James Alan Fox)是大规模杀戮数据库的负责人,对此类暴力的研究长达40余年。他认为,大规模杀戮只是美国枪支暴力问题的冰山一角。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数据,2022年美国有超4.8万人死于枪伤,日均人数达到了132人,其中半数以上为自杀。“太多人死于自己或他人手中的枪。”福克斯教授说,“大规模枪击事件则是其中最引人关注的。”
《华盛顿邮报》的报道还指出,最近发生的这两起大规模枪击事件与多数此类事件相似,都不是发生在公共场所,而是在私人住宅当中。自2006年以来的每年,美国发生大规模杀戮事件最多的场所是私人住宅或庇护所。
数据显示,在2023年迄今为止所发生的38起大规模枪击事件中,有26起发生在私人住宅或庇护所,19起事件的枪手杀害了自己的家庭成员。
美国亚拉巴马大学(University of Alabama)犯罪学和刑事司法学专业主任亚当·兰克福德(Adam Lankford)无奈地表示,尽管美国社会在对待大规模枪击事件警示信号以及威胁评估策略方面有所改善,但这些事件还在继续发生。
不带病上课上学的要求,要迅速落地落实,不折不扣地传递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家长和学生。
新京报报道,教育部于近日印发《关于做好冬季学校流行性疾病防控工作的通知》,部署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切实做好冬季流行性疾病防控工作。通知要求,指导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师生做好防护、及时就诊、规范治疗、科学用药,不带病上课上学。
此前,针对医院儿科诊室里孩子们边输液边做作业的现象,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提出,学校对学生患病期间的作业一律不做硬性要求,不建议患病期间赶、补作业,一切以孩子身体为重。
从“不建议患病期间赶、补作业”,到“不带病上课上学”,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当前这波疫情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表态也越来越明确具体。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应该听得见这一声音,并迅速落地落实,把“部令”不折不扣地传递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家长和学生。
要看到,教育部这一通知要求,是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是对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的《关于做好冬春季新冠病毒感染及其他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的具体和细化。这也是“全国一盘棋”的必然。
作为易感人群,扎扎实实做好学校冬季流行性疾病防控,保障师生健康和正常教育教学秩序,至关重要。但在现实中,很多阻力其实并不在于“道理”,而在于如何真正按照“道理”去做事情,如何真正把不带病上课上学当成一个常识,进而形成共识。
经历过3年疫情的学校和家长,不可能不知道防范流行病的重要性。然而,知道是一回事,如何选择则是另一回事;此时知道是一回事,彼时能不能落实是另一回事。不然,就很难解释为何那么多孩子都在一边打吊针一边写作业,更不能解释,不少孩子为什么还在带病上学。
相信家长们都有些无奈。比如说,孩子病了,不太乐意请假,担心班主任老师态度不好,担心孩子从此在班主任那里“挂了号”。一句话,担心孩子在遭受病痛折磨的同时,心理上再受到压力乃至伤害。
这样的担心并非多余,现实中,一些学校过于强调纪律、秩序,往往就会导致孩子们一般情况下不敢请假。这中间,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家长心存焦虑,怕落下功课、怕孩子跟不上节奏等。尽管这种焦虑在若干年后看,或许是过虑了,但在当时,很难有家长完全放得下。
而在学校看来,同样显得很心事重重。一方面,学校每天都在尽力统计学生的健康状况,及时掌握请假学生的数量、比例;另一方面,则在通过各种渠道追着学生要求听课、完成作业。尤其是如今,中小学大多有了远程教学设施,学生即便请假,往往也被要求在家上网课。
学校的这些做法,非但没能消除家长和学生的顾虑,反而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使其不能、不愿完全做一个病人,自由和放松更加难得。
这样的僵局必须打破。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而言,明确不带病上课上学,等于是画出了一条基本的教学底线,所有教育从业人员和学生,都应一体遵守。从学校和家长而言,这也应该成为共识。
上课上学很重要,但孩子的身体健康更重要。学生生病期间不必上课上学,就可以得到更好的休息,也能稍稍松弛一下紧绷的神经,有利于更快更好的康复。这样做,不仅不会落下学业,反而会因为张弛有度而增加学习的兴趣。因此落下的课程和作业,学校也完全有机会再行补齐。
不带病上课上学,本该是常识,如今却要教育部下发通知确认。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如今的中小学学生减负任重道远,仍须举一反三,持续发力,从尊重常识、爱护孩子开始,下大力气把孩子们肩头上山一样的压力减下来。(新京报)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