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近1/4的经济总量——在中国经济版图上,有一片通江达海的热土,这就是沪苏浙皖合抱而成的长三角。
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5年来取得的成绩,指出“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功能不断巩固提升”。
如何理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高质量“底色”?数字之中有乾坤。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长三角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始终保持在24%左右,呈稳定发展态势。GDP过万亿元的城市从6个提升到8个,约占全国万亿城市总数的1/3。
2022年,长三角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在36%左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约占全国比重38%,主要机场货邮吞吐量约占全国比重35%,世界级的港口群、机场群加快构建。
5年来,长三角地区不断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助推全国高质量发展。
到2022年底,这里集聚11.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比重近30%;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超9000亿元,占全国比重近30%;同时,还拥有全国近1/3的有效专利和1/4的有效商标。
从集成电路到人工智能,从生物医药到新能源汽车,长三角加快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集成电路企业的总营收占全国半壁江山,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约为1/3。今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260万辆,在全国同期产量中占比超四成。
因水而兴、与水共融,生态是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底蕴。
2022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PM2.5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较2018年下降26.2%。59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水体比例为89.4%,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
天更蓝、水更清的背后,有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的贡献。联合河(湖)长制、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等制度创新皆发源于长三角,为跨界水体共保联治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复制、推广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从“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自发亲近,到国家战略引导的相向而行,长三角地区“打破行政边界”,越来越多居民感到“不是一个地方,胜似一个地方”。
基础设施“一张网”:长三角地区高铁里程超6700公里,陆域所有地级市都有动车通达。
民生服务“一卡通”:轨道交通“一码通行”已实现长三角10个城市扫码便捷通行;“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已覆盖长三角全部41个城市1.5万余家医疗机构。
包括“新生儿入户”“开具户籍证明”“医保关系转移接续”等在内,长三角地区已有152项服务可以跨省通办,全程网办超680万件。
此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更重的任务、更高的使命——“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展望未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篇章正加速写就。
记者:何欣荣、胡洁菲、陈炜伟
视觉 | 编辑:包昱涵、胡戈
新华社国内部、上海分社联合出品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新时代新征程,需要以产业升级锚定东北全面振兴的方向。
首先,深刻把握产业升级作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方向的必然性。产业升级是应对结构性问题挑战的内在要求。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偏重,资源型产业占比较高,多元性不足。尤其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的背景下,东北地区必须进行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从全球范围来看,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东北地区传统产业比重较大,而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必须紧跟时代潮流,通过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和发展动力。
其次,新时代锚定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方向,必须科学研判产业升级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以此破解发展矛盾、激发内生动力,把优势条件和发展机遇转化为发展新优势新动能,进一步推动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
新时代东北地区产业升级具备诸多优势条件,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从自身条件看,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生产基地,资源条件较好,产业基础比较雄厚,区位优势独特,发展潜力巨大,为东北地区传统产业提供了坚实基础,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市场基础,为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机会。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东北地区产业升级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同时,东北地区产业升级也面临不少挑战,比如人口发展面临的问题、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等。但是,也应该看到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周年以来,特别是走进新时代,东北振兴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尤其在产业升级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
综上所述,新时代新征程要实现东北地区产业升级,必须多管齐下,在科技创新、产业体系、营商环境等方面精准施策。
一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科技革命是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的先导和源泉。依托科技创新,有利于促进东北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
二是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加快构建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以特色优势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冰雪经济和海洋经济,将资源优势成功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吉林市依托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以及丰富的温泉资源,组建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投资冰雪旅游项目,发展冰雪运动产业,繁荣冰雪文化产业,提升冰雪装备产业,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三是以优化营商“软”环境增强发展“硬”实力。营商环境既是发展软实力,更是核心竞争力。要以“放管服”改革为切入点,从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办事程序、减少行政干预、优化税收政策、加强法治建设等方面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变“投资不过山海关”为“投资争过山海关”。要以县域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施力场域。县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也是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重要舞台,需要增强县城产业承载能力和人口聚集能力。要强化“人”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既要基于实际需求找准政策落脚点,也应依靠专业工作人员提供关键支持和推动力量。吉林市通过选派“企业知心人”下沉企业,突出做好“九解一协调”工作,在供需匹配的逻辑机制下有效破解了企业端“不想说、不便说”,服务端“不清楚、解不了”等难题,探索了一条优化营商环境的新路径。
(作者:王燊成,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朱延静】